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货币战争与投资策略研究()

3.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虽不尽如人意但是无可替换

对于交易者来说,货币战争将制造全球金融危机后新的不稳定时代。震荡和动荡将创造交易机会。为了把握这些交易机会,就需要对当前的国际货币和汇率体系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以及各国在货币战争中的应持的立场进行预设。偏离了这些立场有可能带来交易机会。

国际货币体系是将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纽带。它的作用在于维护外汇市场的秩序与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供国际信贷以应对毁灭性冲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改革当前国际金融秩序尤其是货币和汇率体系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尽管当前的国际金融秩序不合理,但仍是可性方案中最好的一个。首先,现行的国际金融秩序是自然演化生成的;按照哈耶克的话来说,就是具有“自然的秩序”。其次,是因为目前人们提出的汇率备择方案中无一可行。以下是对一些备择方案的分析。

3.1恢复金本位

出于对所谓金融资产超过实物资产的担忧,以及美元充当世界货币时所导致的“金融霸权”的疑虑,一些家经济学家主张回归金本位制,并提出了所谓“新的金本位制”构想,即全球所有国家同时加入金本位制国家联盟。其理由基本是: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自身必须具有价值,现行的信用货币体系只能导致人们对纯粹信用货币的疯狂追逐和进入资产的无节制膨胀;

2、目前的黄金储备数额巨大,足以保证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取得相当的稳定性;

3、回归金本位制度还意味着,发达国家榨取通过膨胀税以及国际铸币税的可能性被剥夺,因此新金本位更公正;

4、金本位制能更有效地克服经济国家主义,由于各国货币实际上是用黄金标值的,消除了操纵利率的可能性。

但是,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证实,向金本位制度的回归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1.从历史上看,金本位制并不足以保证世界经济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威胁。世界经济在金本位制下于1879—1896年和1929—1933年之间爆发的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导火索的世界性经济萧条。20世纪30年代取消金本位制之后,虽然偶发的个别的经济萧条持续不断,全球经济的经济萧条从未出现。

2.金本位制度是限制全球经济增长的瓶颈。世界经济越发达,所需要的纯粹作为交易中介的全球黄金存量就越惊人。金本位制度下,全球经济增长只有三种前景:要么全球经济增长收敛于一个极限(全球可充当货币用途的黄金存量),或崩溃于一个极限(要么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黄金资本的极度匮乏而崩溃;或由于人类技术的进步可以合成黄金而导致金本位基础全部丧失而崩溃);要么使得全球财富周期性的定时贬值(如某年某月某日,全球所有财富贬值50%)。

3.中国将是金本位下的受害者。历史经验表明,金本位制度下,发生经济危机时首先受到冲击和受到冲击最深的国家恰恰是黄金储备较少的国家。中国的黄金储量仅占世界第七位,若实施金本位制无疑将置自身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于危险境地。

3.2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曾对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1944 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其要点是:

1. 确认了美国于1934 年1 月规定的1 美元为0.888671 克的含金量,即以35 美元等于1 盎司(约0.028 千克)金的比率将美元与黄金挂钩;

2. 规定了其他IMF 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的交换比率(称此交换比率为“IMF 平价”),从而使各国货币通过固定比价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均盯住美元);

3. 规定了各国有义务使本国通货的汇率保持在IMF 平价的上下1%以内;

4. 各国承担上述义务的条件是,美国接受各国通货当局使用其保有的美元,以35 美元换取1 盎司黄金的比价(即美元的平价),无限制地向美国兑换黄金,并在IMF 平价上下1%的汇率范围,从本国的外汇银行无限制地以本国货币交换美元。

这个协定在1945 年12 月生效以后,美国以外的成员国的货币就与美元建立起固定的比价关系,被长期控制在IMF 平价的上下1%的范围以内,从而形成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常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由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造成对黄金的过量需求,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难以为继。1971年8 月15 日美国的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美元与金的交换,主要国家一时转向浮动汇率制。同年12 月有关各国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就多国间的通货调整达成协议,力图恢复固定汇率制。例如将日元升值至1 美元等于308 日元,将外汇变动幅度从上下1%扩大到上下2.25%,继续维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史密森体制”)。但是,至1973 年抛售美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使各国通货当局感到已不可能通过介入来维持固定汇率,终于导致主要国家的通货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制遂告瓦解。

近年来,在全球屡次经历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一些人又开始幻想复活“布雷顿森林体系”。如在1997年2月德国席勒研究所与高克斯国际劳工委员会在瑞斯顿通过的紧急呼吁书中提出来的建议:

1.目前全球金融投机泛滥和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世界面临生产衰退和大规模失业。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制推行的所谓改革政策,给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许多拉美、非洲国家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时刻有倾覆之忧,其政治、社会、军事恶果不堪设想。

2.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已可能威胁到整个人类的文明,所以必须紧急召开新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世界各个主权国家需要采取联合行动,破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进行全球性债务重组和恢复固定货币汇率制度。金融资本全球化本身所包含的发达国家对国际铸币税的垄断,已经使外围国家成为牺牲品,国际金融机构无权要求用人民的血肉来偿还他们的债务。

3.美元充当世界货币是极其危险的,“不仅对于一国的人民,而且对于全世界的人民,现在必须设法废除国际垄断金融机构强加给他们的金融枷锁”。主权国家有权推行独立的反经济萧条经济政策,对社会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的大规模投资提供低成本的长期信贷。

更为极端的恢复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议则要么声称全球进入废止现有货币的紧急状态,要么呼吁销毁货币,重构新的全球管定汇率制和全球中央银行。

上述建议的问题在于严重侵犯了国家的经济主权,超越了人类社会当前的发展程度,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不可能有任何实施的机会。

3.3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全球银行

一些经济学家还希望将IMF改造成全球中央银行,其理论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937年哈耶克在其《货币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1982年麦金农的《货币稳定的国际准则》等。

IMF最初的目标是保证开放的全球经济的货币稳定,以替代在二战之前就摇摇欲坠的金本位体系。但IMF和世界银行一样,是为美国提供全面控制而设计的,美国否定了全球中央银行的设想,而代之以更弱的、处于依附状态的IMF,以便于对它既实施控制,又和其它国家共同分摊责任。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IMF既没有能力强迫发展中国家执行结构调整,并防止其过度聚举债;也没有能力要求操纵它的发达国家实施有效的债务减免方案。同时,IMF没有真正的权威来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建议的改革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将IMF转变为拥有真实的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世界中央银行,这种真实货币将取代美元,保证汇率的稳定,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在增长中调整"所需的清偿能力。

2.把世界银行变成一种基金,使它能够从贸易顺差国家——以往的德国和日本等,现在再加上新兴国家——吸收国际资本,并注入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美国)。这种意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资本流动调节同时会迫使美国减少其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

3.协调欧洲、日本和美国之间的金融政策,使之朝着允许汇率获得相对稳定,并迫使美国调整其结构性赤字的方向发展。同时依据地区性和世界性相互依存关系来重建第三世界国家组织,从而消除正在进行中的全球单极化的消极影响。

上述构想的实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疑虑,希望发达国家更多地分摊货币危机的损失等。但是,上述计划严重的乌托邦色彩,以及将欧美日等经济强权的地位通过制度化安排固定下来的客观后果,决定了这种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

3.4 国际货币的非国际化和组合商品化设想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认为,既然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与国别信用货币(尤其是美元)充当世界货币有关,那么最直接和最大胆的设想当然就是将货币非国际化,这种思路包括两种方案。

一是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的竞争性货币,使货币与国家信用完全脱钩。

二是以组合商品为基础的价值货币,使货币成为纯粹的商品本位货币。实际上早在1931年时格雷厄姆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些缺陷并提出了货币的组合商品化建议。即人们可以用一组基本商品,例如钢、铜、煤、木材和小麦作为货币基础来发行货币,金融机构发行的组合商品货币来替代信用货币,将使货币从根本上丧失信用特征,而成为一种以实物资本为抵押的价值货币,自然现在货币体系就对所谓金融资产膨胀之类金融癌症具有先天免疫力。

货币非国际化实质乃是将以往属于国家的铸币税利益完全交付给市场约束下的金融机构,以此来完全消除国家可能从金融资本全球化中获得的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这种方案过于强调市场对“大而不倒”的超级机构的约束能力。货币非国际化改革的失败意味着世界金融经济的总危机,其成功则意味着具备发行世界货币资格的巨型金融机构的出现,这种巨型金融机构几乎可以摧垮一切试图对其进行监管的国家或国际组织。

至于由私人机构发行以商品组为基础的、具有全额实物资本抵押式的货币,其本身可能给货币体系带来的问题远多于其能解决的问题。不仅将使设置、储备、保管这些所谓商品组的费用极度高昂;且一旦发生货币危机,由于作为货币价值基础的抵押商品组构成复杂,难以分割和分配,实际上是不可能和相应的货币相兑现的,货币体系将失去对金融危机的几乎全部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上述两种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难有希望。

综上所述,总体上来看,目前不存在对当前全球货币及汇率秩序的替代方案。各种备择方案,要么已经被历史所淘汰,要么是纸上谈兵、异想天开。所谓取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更为公正和稳健的货币体系,不过是现代金融乌托邦。

 

话题:



0

推荐

何诚颖

何诚颖

61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教授),国内著名金融证券专家,国信证券监事会主席、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 2009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荣获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获世界金融实验室2004年度大奖,被评为2004年中国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2005年、2007年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