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件: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2日召开会议,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
一、政治局部署下半年工作
本次会议肯定了我国上半年中各方面取得的成果,指出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明确了下半年政府工作的九大任务,归结而言,抗通胀,房地产调控,节能减排将是下半年的重中之重。相较于往年,本次会议有以下不同:
1.未现“保增长”论调。2月21号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这一论调基本延续了整个上半年,尤其是在二季度。相比之下,本次会议仅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之后全文未再提及“保增长”论调。
2.抗通胀、抑房价成为主调。与2月21号会议“保增长”作为主调不同,本次会议着力强调两点:一是抗通胀——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二是重新将房地产调控和落实保障房建设作为重点。
二、本次会议透露出什么政策信号?
(一)取向不变:“宽财政”将继续甚至强化,货币政策继续“稳健”
虽然会议强调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在上半年货币持续紧缩下,实体经济确实出现放缓迹象,尤其是中小企业。7月汇丰PMI跌破50即是例证。会议中之所以未现“保增长”论调,或意味决策层将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即“宽财政”的不退出乃至强化来弥补抗通胀下民间经济力量的削弱。这一点,从会议中强调“农田水利建设”,强调保障房的三个“确保”,即“确保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紧缩在决策层中占上风,高通胀下政策不会放松。就在7月上旬召开的四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温家宝依旧强调“既要把物价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这些“保增长”论调,最终并未在本次规模更高的决策层会议中加以体现,而是替之以“抗通胀、抑房价”。这或说明在中央决策层的政治力量博弈下紧缩派占据上风,在通胀高位下,政策紧缩将较之前显得更加强硬。由于三季度CPI预计整体维持在5.5%以上的高位,因此三季度政策不会放松。对于四季度而言,CPI预计仍可能在4.5%以上,因此政策放松的空间并不大。
(二)房价向下空间仍在,房地产尚难见底
本次政治局会议上再次重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在明确的九大任务中详细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确保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
这表明房地产调控在当前房价尚无明显调整的情况下,中央不会在政策上放弃或减弱力度。由于目前确实存在地方政府调控力度不严、暗中放松的现象,因而一旦成交量重新上涨,价格上涨的压力出现或将使得政策进一步出台。
在本月12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提出了五点加强措施。根据该会议精神,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从时效性来看,其对各地限购的乱象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而本次政局会议上的“三令五申”,则反映中央政府在下半年对房地产市场各种调控政策强力推行的决心。
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影响正在逐步消化,而对市场影响较大的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四个——限贷政策、限购政策、限价政策和保障房政策。据测算,已经实施限购的41个城市在限购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成交面积下滑在10.92%左右,如果再加上涨幅过快的二三线城市的限购,其将对全国成交量的影响在12.29%,也就是说本次政策在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影响全国成交量1.37%。从目前受限购的城市来看,上半年后半阶段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如执行力度微调,限购对于成交量的影响将会进一步缩小。因此制约这个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价格要素。而本次政治局会议的要点之一便是明确了下半年政策的着力点将是加大房价控制目标、保障房和部分房价过快城市的限购政策的落实力度。
下半年房价将是决定政策“加码”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来房价继续坚挺或走高,不排除政策范围继续扩大和新的行政政策出台。但同时下半年房价将会进入下跌通道的预期正在逐步放大,制约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因素一旦减弱,政策面的影响逐步消化,“利空不再”,整个行业市场将会出现阶段性机会。且从宏观角度来说,遏制房价上涨过快,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胀压力,对市场的阶段性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资本市场仍难现持久反弹行情
对权益市场而言,目前仍难以出现持久的反弹行情:一方面,抗通胀、抑房价成为主调,以及保障房、水利投资建设的强调,意味着“宽财政、紧货币”将继续甚至强化。伴随资金利率水平持续高位不下,这将对权益市场的估值水平形成压制;而另一方面,在房地产调控延续并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情形下,土地出让金难以显现明显回升迹象,伴随信贷的紧缩持续,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难以避免爆发更多的信用事件。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地方政府债务事件将继续冲击信用债市场,而在高通胀和高利率下债券市场的调整未结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