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如期宽松,全球央行“水漫金山”
8月4日,正如市场各方预期的,英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调低25个基点至0.25%。这是自2009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是英国的史上最低利率水平。而超出预期的是,英国央行同时还宣布购入100亿英镑英国公司债,并且将英国政府公债资产购买计划扩展600亿英镑至总额4350亿英镑。不仅如此,英国央行会议纪要还显示,大部分货币政策委员预计今年还将进一步降息,在年底将降息至接近零。此次降息主要是为了应对脱欧后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行。英国央行会议维持2016年GDP预期增速2%不变,将2017、2018年GDP预期增速分别下调至0.8%和1.8%。
总体来说,英国降息的影响较为有限,且市场预期充分。我们在《英国脱欧的影响与对策全解读》一文中已指出,英国脱欧并不构成系统性的全球风险,从其他主要市场7月表现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英国央行宣布降息后,8月4日-5日英镑兑美元的汇率累计下跌了1.90%,相比于脱欧当天降幅温和,说明市场对降息的预期较为充分。
而英国此次降息,仍然是全球央行货币宽松周期的延续。今年以来,除了中国央行未降息(只在2月底降准),美国在加息和维持利率不变之间摇摆以外,大部分主要经济体都有降息(表1)。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宽松成瘾”,累计降息666次,且宽松政策层层加码,从降息、央行资产购买计划到货币贬值,乃至一些发达经济体如欧元区、日本、瑞士、瑞典、丹麦等进入了负利率区间。
表1 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降息情况
时间 |
国家 |
措施 |
1月29日 |
日本 |
降息至-0.10%,并维持货币基础年增幅80万亿日元的计划。 |
3月10日 |
欧元区 |
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40%,主要再融资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00%,边际贷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25%。 |
6月9日 |
韩国 |
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25%。 |
6月10日 |
俄罗斯 |
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10.50%。 |
8月2日 |
澳大利亚 |
下调现金利率25个基点至1.50%。 |
8月4日 |
英国 |
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25%。 |
二、宽松只是经济的“麻药”,结构改革才能“治病”
然而,从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来看,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正在逐渐减缓,政策弊端则日渐显现。一是流动性泛滥,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资产荒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和期限错配;二是破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欧洲银行业风险开始暴露;三是资产回报率下降和杠杆风险攀升,使得投资追逐黄金、美元、国债等避险资产——在最近一周,虽然全球股市多数走强,但资金却依旧离开股票并进入债券和贵金属基金。超发的货币未流入实体经济,企业一方面囤积了大量的现金,另一方面却投资乏力。如果利率到了降无可降的地步,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刺激作用将失效,全球经济正在被推向流动性陷阱的深渊。
宽松的货币政策毕竟只是经济的“麻药”,在经济低迷时争取时间,而只有结构性改革才能“治疗”经济增长中的“症结”。过度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并不能拯救处于萎靡中的世界经济,而是需要配合财政政策,推进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因此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于中国、而是对于全世界都是当前经济政策的重点。虽然各国结构性改革的议程有差异,但主要措施都是提高劳动力参与程度和趋势性就业水平,促进劳动力市场调整,解决遗留的债务积压问题,以及降低进入产品市场的壁垒,等等。
三、中国应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今年降息降准预期较低
而中国也很难在这场全球性的超宽松货币周期中独善其身。7月16日,央行调统司的司长盛松成曾发言指出,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有一点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现象,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再增加,也会被货币需求所吸收,投资也很难再增加,这可以叫做‘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因此,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保增长”的意义将越来越小。除了这一主要原因,还有一些重要证据不支持降息的判断:
第一,CPI短期见底,后期面临逐步回升。综合多家机构的预测,7月CPI仍将保持低位运行,预计同比增速为1.7%左右。而市场普遍认为7、8月份CPI就是全年的底部,后期将面临逐步回升。一是由于短期通胀下行是由于低基数导致的,猪肉价格下跌带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始终在过去六年波动范围的下限徘徊;二是大宗商品已经系统性地上升;三是货币流动性对CPI的抬升作用在上半年已经显现。
第二,7月份M2增长将放缓。与6月份1.38万亿元的超预期新增贷款相比,市场普遍预测7月份的新增贷款将有所回落。预测值为5000亿元-1万亿元之间,既低于6月,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鉴于7月中国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减少以及去年较高的基数,M2增长可能放缓。
第三,近期政府一系列态度表明不希望向市场传递降息降准的预期。首先是发改委方面,在8月3日上午发表了《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文,提出“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而下午却又删除掉了这句话。无论发改委有没有权力决定降息降准,该事件至少反映出政府不希望向市场传递降准降息的预期。其次是央行方面,在8月5日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通胀预期继续上升,工业品价格回升较快,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同时指出,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也易强化政策放松预期,令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储下降,因此将慎用降准工具。
综合上述,我们判断今年中国央行降息、降准的概率较低。未来宽松与否,取决于短期系统性风险因素是否稳定,一是看人民币汇率预期是否稳定,二是看各类资产价格是否稳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