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逆转跌势,6.7是央行底线吗?
从7月19日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触及6.7017年内低点起,人民币汇率突然逆风而升,开启了强势反弹行情。从20日开始,连续三天人民币中间价累计涨了302个基点。当周,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累计上涨了0.21%,收报6.6800,结束了连续六周的跌势;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累计上涨了0.42%,收报6.6826,结束了连续四周的跌势。
央行上调人民币中间价,同时据悉在岸市场22日间多数时间持续有中资大行在6.67附近报卖美元,引发市场多方猜测央行在6.7关口出手限制人民币走贬。央行的这一举动,一方面是意料之外的,因为此前不少分析认为央行会默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6.7关口,加之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引发的美元持续升值,以及央行下半年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都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新的贬值压力,会抵消央行干预汇市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人民币汇率一向有重大事件前走高的“说法”,7月23-24日在成都举行了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而9月还将迎来杭州G20峰会,以及10月人民币正式入篮SDR,央行具有让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对平稳、避免国际舆论对人民币持续贬值进行施压的动机。
然而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事实都证明,六月初以来的本轮人民币贬值过程中,每当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接近6.7时,都会出现几点现象:一是人民币贬值的速度都会出现明显钝化,二是央行通过中间价进行调控的意愿明显上升,三是人民币交易量出现过短暂的上升,同时离岸人民币短期利率出现上行,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空头的投机力量。瑞穗银行发布研报称,6.7元位置仍是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心理关口。短期内,Wind人民币汇率预估指数的理论值已经出现明显反转,逆转了此前半年多以来的持续下跌态势。因此,短期走势或仍将围绕6.7上下波动,再现一次性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小。
而从中长期来看,在经济增长“L型”趋势的基本判断下,人民币长期贬值的走势并未得到本质上的逆转。下半年维持对人民币贬值的判断,而贬值的过程应仍然在央行的掌控之内。
二、汇率波动背后的汇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而在讨论汇率市场的波动时,我们应当注意到两个变化:
第一,汇率贬值风险似乎不再形成跨市场的“传染效应”。在全球汇市动荡的背景下,尤其是英国脱欧之后,人民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而言波动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的容忍度大大增强,市场似乎逐渐适应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从境内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价差观察,人民币离岸、在岸同贬的同时两者之间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今年1至4月份日均价差逐渐收窄,分别为419个、111个、94个和80个基点,5月份虽然扩大至162个基点,但6月份又回落到97个基点。这表明短期贬值压力得到了释放,央行的调控能力在增强。
第二,资本流动对短期贬值的敏感度大幅下降。一方面,跨境资金流出的压力正逐步减缓。从结售汇数据来看,2016年第二季度结售汇逆差从第一季度1123亿美元大幅收窄至490亿美元,月度结售汇逆差由1月份的544亿美元逐步回落到5、6月份的125亿和128亿美元。企业和个人持汇意愿的减弱,意味着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相对减弱。另一方面,QFII和RQFII双双扩容,加大资金回流渠道。从中国结算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6月份,在数量上,QFII新增6个A股账户,RQFII开立的A股账户总数也首次破千;在额度上,截至6月底,外管局合计批准273家QFII累计发放811.8亿美元投资额度,合计批准168家RQFII累计发放5079.68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QFII和RQFII数量和额度的双拓宽,有利于人民币拓宽境外资金回流的路径,对人民币贬值具有缓冲作用。
中国6月Swift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却较前值有所下降,占比1.72%,为2014年10月以来新低,排名继续维持第六。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英国退欧等全球风险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进入阶段性的平台期。而距离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还不到70天时间。在这个节骨眼,上述的两点变化格外具有意义——这意味着,去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已得到了逐步释放,央行和市场对汇率波动性的容忍度显著提升,市场主体逐步适应了新机制,市场情绪正在趋向稳定和理性,这是汇率市场化的积极信号。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要进一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周小川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表示,中国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提高政策规则性和透明度,加强与市场沟通。在短期、低频波动的时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给予市场在供需两端更多影响外汇价格形成的空间,有助于提前检验人民币应对国际投机与大规模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健推进大有裨益。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