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银监会召开2016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截至6月末,银行业资产总额21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各项存款余额15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106.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金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拨备覆盖率保持在161.3%的较高水平;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不良贷款13921亿元,二季末不良率1.81%,不良率创2010年以来新高,二季末不良贷款规模创11年新高。受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在加速提升,不良贷款增速进一步加快,2013、2014和2015年不良贷款增速分别为19.04%、32.78%和53.73%,我们估计2016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将超过2万亿。从行业分布看,目前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公司类贷款,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行业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此外采矿业和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业近年来的不良率上升也较为明显。
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经济周期下的资源错配或市场失灵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等。早期商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行政干预和向国有企业提供大规模的政策性贷款,而随着经济发展,当前商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未来预计商行不良贷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具体原因有四点:
一是宏观经济长期L型成长。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行业现金流萎缩,利润下滑。过去几年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2%降至2015年的6.9%,积累的风险逐步显现。而近期宏观经济数据并未显示我国经济有探底回升迹象,且高层定调我国经济将长期呈现L型增长。中国FSAP(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总体不良率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高:GDP下降一个百分点,NPL上升一个百分点。而德意志银行研究表明剔除不良资产率在10%以上的特殊情形后,在亚洲国家GDP减速1%,不良资产比率上升0.7%。特别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受冲击较大,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中“淘汰一批”的要求也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
二是部分行业风险暴露。企业间互联互保融资问题严重,加速风险蔓延。如受长三角地区钢贸事件影响,随着行业持续状态低迷的时间拉长,珠三角等地区的钢贸企业信贷风险开始显现。钢贸行业互联互保现象普遍,且互保圈之间相互渗透,单个客户的信贷风险通过环环相扣的担保圈蔓延出去,一旦风险暴露,牵涉贷款总量大、企业面广,造成不良贷款集中暴露。
三是银行内控不断加强。银行普遍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防控要求,做实五级分类结果,主动真实暴露风险,也是近年来不良上升较快的原因。银行业金融机构对2014年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态度谨慎,特别是对产能过剩、房地产以及平台等领域风险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主动严格分类标准,提高贷款逾期时间在判断不良贷款中的作用。
四是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受制于法律和市场环境,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仍显不足。目前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集中通过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省区内设立或授权的少数资产管理公司接盘受让。由于转让需求集中且迫切、转让市场竞争不充分,不能真实反映不良资产实际价值,抑制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积极性。同时,不良贷款处置成本较高。金融债权纠纷案件集中发生的态势仍在持续,司法诉讼集中,抵押物执行难度加大。
尽管我国不良贷款总额在不断增长,但不良贷款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次级类不良增速明显,其占比增加推动不良贷款质量提升。我国不良贷款统计口径随着商业银行管理升级也在逐渐改变。现阶段商业银行归类不良资产指标包含度更广。从不良贷款的结构来看,次级类贷款占比不断提升,次级类贷款主要表示银行预期损失在25%左右,可疑类预期损失50%,损失类预期损失100%,可见相较于可疑类和损失类,次级类资产质量较高。
目前不良贷款中次级类占比最高,且不断增长,这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大机遇。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时间尚短,目前仍处于发展期。最初,不良资产管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政策性产物。1999年,国家牵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意味着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正式开启,他们接管并处置了工、农、中、建和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不良资产处置和管理的需求。2012年,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推进不良资产管理主体拓展至省级地方政府层级。我国主体信用不断的完善加大了地方不良资产处置和管理的需求,经济下行趋势下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特殊性不断被显现,不良资产管理行业逐步升温。
美国不良资产处置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美国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通常通过成立基金募集资金来收购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主要是转让或破产重组,其盈利的核心在于通过持有债权(或股权)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和重组进程,待企业财务状况改善后退出实现增值。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充分学习了美国,但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是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且以资管公司自有资金和借款来收购不良资产。在处理方式上我国进行了创新,包括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债转股、多样化出售、资产置换、租赁、SPV和破产清偿等方式。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在发展一段时间后,不良资产处置由政策性任务向商业化行为转变,追求盈利成为最终诉求。
今年不良贷款的加速增长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提速。根据监管层布置,初期将进行500亿元的试点。当前已经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开展了三期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总规模接近100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在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上作用突出,可加快商行不良资产出表,盘活资金存量的好处,但仍需注意几点。首先资产证券化只是一种金融手段,只能改变不同权益人对资产的所有权,并不能改变资产素质。其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先级部分买家不足,表现为商业银行为绝大多数优先级买家,而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基金公司、保险、券商等机构买入不足。这仍旧使不良资产风险徘徊于银行系统内。再次,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合作不足。我们需要引进先进的海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与其合作,还要通过QFII、RQFII等引入海外投资者,学习其先进经验,帮助实现不良资产处置。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