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企改革的呼声不断,中央的顶层设计也于2015年正式出炉。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资委制定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已经通过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的审议,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将从试点企业类型、出资入股方式、定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股权管理方式、持股方式等不同角度探索员工持股的有效模式,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的对象为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中央一级企业暂不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员工持股试点和国资证券化,一直是深化国企改革十项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两块“硬骨头”。这其中,又以员工持股最为敏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以来,员工持股就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时而大面积推广,时而又被紧急叫停。从早期的内部员工股到90年代末的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驱动着中国公司化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引发社会舆论强烈不满而被中央急刹车。2005年,股权激励作为股权分置改革的红利,在资本市场全面推广。最近几年,“灰色版”员工持股大行其道,即公司高管以资管产品劣后角色参与公司定增。但因涉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结构化定增被监管层紧急叫停。直至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阳光版”的员工持股,停滞11年后又被提上议程。2016年,员工持股作为混合所有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单独列出。随着国企员工持股文件的下发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的启动,预计下半年国企推行员工持股的速度将加快,范围也将会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在推进国企员工持股方面,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已蓄势待发。2016年2月29日,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对外发布的《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提出,从3月1日开始,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国有科技型企业员工持股和分红激励工作。其中,股权奖励的激励对象限本企业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重要技术人员,企业年度岗位分红激励总额不高于当年税后利润的15%。此外,各地陆续出台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以及细则中,多数省份对于员工持股进行了明确,如广东省规定“持股比例方面,员工持股的总比例不能超过20%和个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福建省将“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等持股。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实行同股同权”;四川省也提出,“将在混改过程中探索允许企业员工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或以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持股。建立和完善员工持股有序进退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等。”
通过研究从中央到地方、从业界到市场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反馈,可以发现这样几点基本事实:
首先,员工持股改革追求稳中求进。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经营者无疑是推动员工持股最积极的力量,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就监管层而言持规范谨慎态度。因为,在经历了上一轮改革之后,此轮改革将受到舆论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舆论和公众的强烈反应。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地方出台了员工持股的相关意见,却迟迟没有实施,而是等待顶层设计方案的原因。这其中,国企员工持股的范围、对象和持股比例是顶层方案中重点考量的问题,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相对透明的公示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约束,设立负面清单和红线,防止国资流失。与20世纪股份制改革时期的员工持股不同,新一轮的员工持股改革的原则是“一企一策”,成熟一家再推一家;在持股比例的界定上,也不会搞一刀切。具体到改革方式上,在即将出台的顶层方案中,可能是“增量优先”,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
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将是优先支持试水员工持股的范围。在员工持股范围上,试水将先从子企业开始操作,而不是集团公司。从2014年起试水员工持股改革的地方国企来看,基本都是从子企业入手操作的。以广东为例,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创新分配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广东省圈定的50家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企业,基本上是从省属企业二、三级近2,000家企业中筛选出来的。之所以选择在子企业中先行试水是因为在探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子企业回撤起来更容易,对应的问题也相对容易修正。如果冒险选择在中央企业集团推员工持股,面对上万亿乃至上千亿的集团资产,一旦出现问题风险就大得多。此外,试水的企业类型将倾向于科技型企业。事实上,在2008年国资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当中,就曾鼓励国有大型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经过改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员工持股。在最近的一年时间里,内蒙、河北、福建等地纷纷表示,将在2016年“优先支持人力和技术资本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第三,员工持股已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的一种常见的资本运营方式。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开始迅速繁殖。数量从1974的200家猛增到2000年的11,500家,2000年后增量渐渐趋小但仍保持较好势头。截止至2000年底,美国员工持股涉及的资产总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约占美国公司总净值的4%。从实施的公司类型看,以人数在100-1,000人之间的中小企业为主。行业分布方面,90年代之前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集中在制造业与金融业,90年代以来员工持股覆盖了美国几乎所有的产业。此外,欧洲和亚洲一些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员工持股也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发展成熟。事实上,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超额收益明显。通过统计1995年一季度至1999年四季度美国员工持股基金披露的员工持股指数(EOI),可以发现1995-1999年间EOI 等权重指数及EOI市值加权指数的涨幅远远高于标普其他指数。
同样,在中国A股市场员工持股计划也存在着类似的正向效应。自2014年7月以来,Wind员工持股指数已经取得了125%的涨幅,远高于同期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38%、47%的涨跌幅。此外,在单边下跌或者震荡市中,员工持股计划往往能充当安全垫的作用。一旦市场行情好转带动大盘回暖,受前期错杀等因素影响,员工持股板块公司反弹幅度往往也强于大盘指数。以同期沪深300指数涨跌为基准,员工持股计划个股涨跌相对于沪深300指数基准平均获得超额收益达18.77%,可见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个股受到资金青睐,从15年6月最高点至今,在3轮股灾大跌中,这些个股具有明显的抗跌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