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65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是2015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现身,发声谈论中国经济,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权威人士”的文章可看作是4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高层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权威定调,即只要应对合理,中国经济依然值得期待,整体性风险并不大,但增长放缓是客观事实,而这种放缓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用加杠杆和强刺激的人为方式促使其U型或V型翻转。

“权威人士”的观点不是一篇简单的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而是为了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客观挑战,对未来经济不必施行强行刺激,不必施行大水漫灌。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整整1年的时间,“权威人士”共以此种方式在《人民日报》上出现过三次:2015525日的《五问中国经济》、201614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201659日的《开局首季问大势》。与前两篇文章比照,第一次“权威人士”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回应的首先是“经济增速回落”的问题;第二次,恰逢年初股市动荡、国际市场波诡云谲之际,同时也有“供给侧改革”成为最高层经济话语的背景;第三次,则以回应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题;无论是逻辑还是结论方面,均呈现出一贯性。就国内环境而言,持平于3月份的CPI数据表明,除了仍需密切观察通胀变化将对未来流动性宽松前景形成的压制,更为重要的是“权威人士”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位于当前主攻方向的表态,以及其对“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的警告等,均印证了管理层可能以“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结构转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托底经济的意图。

在复杂的新常态背景下,管理层采用了各种方式推进改革,从阶段性结果看,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正面效应;同时,累积的负面效应也不少。在肯定结构调整,服务业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权威人士强调了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对此,他提出,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此次“权威人士对于中国经济的解读,代表了一种政策的取向,即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去产能,去杠杆,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从更加市场化的角度去引导推进改革。而在改革的进程中,资本市场的地位无疑是极为重要的(4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而这种重要性是维持资本市场适度水温,优化资源配置环境,护驾融资和改革的推进。

首先,经济“上有顶下有底,维持资本市场适度水温。对于目前出现的经济数据好转现象,管理层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从长远考虑,在经济稳定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要比经济增长条件下进行调整,风险来得更为可控。“权威人士”的论断可以成为我们判断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向的重要标准,即经济仍将在底部运行较长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挤走资本市场中的泡沫,通过牺牲掉一些速度,但得到的是经济稳健的转型,为未来经济增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即留出“时间”换“空间”。在20142015年经济增速连续低于目标的背景下,市场对经济增长信心脆弱,2016年首度将增速目标下限降至6.5%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其次,“三去一降一补,优化资源配置环境。“三去一降一补”简单理解就是淘汰低效率的落后产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等。在专访中,“权威人士”三次提到了去杠杆的问题。早在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其中一去就是“去杠杆”。去年的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股市的高杠杆,今年又经历了期货疯涨,全国楼市则处于剧烈分化之中,高杠杆引发的后遗症正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密切关注,意味着当前寄希望以高杠杆来推动某个市场的疯狂上涨已经不现实。美国已有前车之鉴,资本市场的高杠杆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而是依靠总量政策“寅吃卯粮”,被高杠杆部门所绑架,经济的庞氏特征迟早是纸包不住火。

第三,归位股市汇市楼市,护驾融资和改革的推进。之前,我们往往把救股市、刺激楼市、调控汇率等当成是应对一切经济问题的有效、惯用方法。但任何市场如果不按照市场的逻辑运行,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股市已屡次证明了市场的力量远大于政府的力量。就股票市场的定位而言,就是要发挥其融资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这意味着,未来政策对股市的直接干预力度会下降,会更加注重股市制度方面的建设。事实上,从新任证监会主席为数不多的公开表态中,也能够感受到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此外,在目前市场融资功能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市场的调节机制也不能有效体现。因此,进行一次有效的探底,对股市各项功能的重新发挥应该是一种较为有益的尝试。

未来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完成两项重要使命,其一是如何保护已有的居民财富在资产价格的波动中不被缩水,“权威人士”表示,要避免“树长到天上去”,“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其二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权威人士”将其称为“生命线”和“输不起的战争”。实际上,为了完成这两项使命,需要更加开放的战略设计,需要更多地涉及政策与市场、社会间的交流沟通,也需要更为务实的执行者,如果仅仅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发表言论,那么主流媒体塑造的“权威人士”既无法完成对市场预期的有效管理,也很难达到传递某种积极信号的目的。

话题:



0

推荐

何诚颖

何诚颖

61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教授),国内著名金融证券专家,国信证券监事会主席、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 2009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荣获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获世界金融实验室2004年度大奖,被评为2004年中国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2005年、2007年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