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转机与给力

——2011年中国股市投资密码解析

2010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一年。地震、世博、亚运,犹如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记录着2010年中国所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2010年,对于每一个证券人来说,更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一年。如果我们放宽观察的眼界,会发现中国股市这轮调整就是一个人在战斗。与欧美股市齐头并进的可喜成绩相比,A股市场迎来惨不忍睹的成绩单:2010年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14.62、9.5%,不仅落后于美国三大股指,还被新兴市场甩到了后面,表现仅比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希腊和西班牙股市好一些,全球排名倒数第三,主要资本市场排名倒数第一,同时也是金砖四国中唯一下跌的市场,“熊冠全球”的称谓我们当之无愧。

2010年度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涨跌幅
俄罗斯RTS指数
20.0%
韩国综合指数
18.6%
台湾加权指数
18.2%
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
18.0%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16.2%
印度孟买30指数
12.2%
新加坡海峡指数
9.9%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9.4%
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
8.1%
恒生指数
5.9%
法国巴黎CAC40指数
-1.4%
东京日经225指数
-2.4%
深证成份指数
-5.8%
上证综合指数
-14.62%
西班牙IBEX35指数
-15.2
希腊ASE综合指数
-31.4%
 
回望2010年此时,60%以上的券商研究完全没有预料到市场走势将如此演绎。2009年市场的火热行情让大家对未来形成了惯性憧憬。不少券商预测全年指数高点会达到3600点-4000点,更为乐观者甚至预测会上冲5000点!可世事难料,年初时的3306点竟成了全年的至高点,全年指数的具体运行形态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走势与主流预测的先涨后跌走势完全相反。就这样,年初众多机构对全年行情的满怀信心在指数的节节告退中灰飞烟灭。

随着指数的重挫,A股的市值损失十分惊人。剔除年内上市和停牌的股票,可比的1692只A股年初市值合计24.21万亿元,而以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最新市值已经下滑至22.44万亿元,市值减少高达17720亿元。另据调查显示,2010年实现收益的个人投资者不足30%,超过70%的散户是负收益,而在这七成的亏损股民中,有10%以上的投资者亏损幅度超过40%,约70%-80%投资者的亏损幅度介于20%-40%之间。

2010A股运行节奏

面对2010年摇摆不定,震荡不止的A股市场,止损思路很重要,但试问又有几人能坚定做到?投资者在市场中,不仅要与竞争者博弈,也要与自己的人性弱点,包括贪婪、恐惧、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等博弈。现时的股市,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令投资者调整自我的自觉性灵动起来,也令地球上的一切更加多极、多元、多彩。迎接变化将成为我们别无选择的选择,也许,接纳世界就接纳了自我,接纳自我就读懂了股市。

投资既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科学,也是一门有关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投资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人性的特点进行分析把握。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都能较容易掌握一套投资哲学。但难的是终生坚持。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也不难,但全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只是因为巴菲特常年累月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终成一代股神

牛熊交替永远是股市的常态,大起大落对股市犹如四季更替。牛熊交替似乎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又在人的掌控之中,矛盾的辨证统一使得投资者务必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各种眼光来打量股市的生态和运行规律以免误入歧途。其实不管牛市熊市,投资思路清晰照样有钱赚。大多数人之所以失败,关键是投资理念和定位的缺失。何谓投资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做股票的思路,要有自己的坚持和目标。从投资周期划分——短线、中线、长线到选股策略安排,是价值投资还是价差投机,都要事先想明白。无论入市时间长短,既然进入这个市场,就要有自己清晰的投资思路,不然就会在股市里赢得莫名其妙,最后又输得一塌糊涂。要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是严格遵守投资理念和操作纪律,既要忌贪又要忌惧。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晃晃悠悠之中,新的一年已在不经意间露出了小头。从多家券商的2011年度策略报告来看,券商对于今年A股走势整体上持谨慎乐观态度,对点位分歧较大,认为沪指最高可达4300点,最低到2200点。从国外投行来看,其仍然普遍看多2011年的A股市场。具体到国内来看,大多数券商认为2011年股指的运行区间为2700-3800点附近。客观来讲,点位预测历年来都是比较难的事情,几分真假几分准,相比之下,看清投资逻辑更为重要。展望未来,2011年的A股能否摆脱震荡格局将是多方面因素复杂博弈的结果。

各大投行点位预测

国外大投行观点
高盛 沪深300指数可上4300点,并表示股市将在2011年上半年快结束时开始回升;
花旗 A股整体将会保持震荡上行趋势,指数年内可触及3800-4000点;
瑞银 A股市场将会呈现区间震荡的走势,并存在下行风险;
摩根大通 A股市场将震荡上行,年底沪指有望上涨20%,达到3600点;
摩根士丹利 看多2011年中国股市,并认为加息往往是牛市的信号。
国内各大券商代表性观点
中信证券 A股估值中枢3500点,行情的演绎过程将是上涨、下跌、修复、上涨;
国金证券 相对乐观,认为2011年总体仍是牛市格局,上证综指波动区间是2700-4200点;
国元证券 最为乐观,股指向上可达到4559
德邦证券 最为悲观,认为2011年指数会下探至2200点;
从国外经济形势来看,“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将成为关键词。2011年全球经济表现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复苏”,即主要经济体可望正增长,二次探底可能性很小;二是“弱势”,即增长率放缓、发达经济体高失业保持高位;三是“分化”,不仅体现在“南北”之间,也体现在北方(发达经济体)之间。总体而言,国际宏观经济走势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势必延缓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导致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控难度增加,这势必对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出了新的考验。

从国内宏观调控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已经上升为“十二五”期间的国家战略性安排,两大核心是“调结构”和“控通胀”。作为“十二五”开局年,2011年需要为未来战略转型完成制度和政策上的准备工作,控制通胀的压力依然较大,但与2008年全面过热环境下的控通胀不同,目前经济面并未呈现需求大幅扩张局面,且存在转型期的稳定需求,因此,今年政策面不会全面紧缩,治理通胀将更多通过微观层面的行政调解和宏观层面的流动性控制,而不会简单全面收紧总需求。预计中国2011年宏观经济增速将出现回落,GDP全年增速在9.5%左右,低于2010年逾10%的水平;信贷规模则可能控制在6.5至7万亿之间,不松不紧;M2增速控制在16.5%左右,回归至常态;央行有望提高基准利率2至3次,以期管理通胀预期。

从流动性来看,2011年流动性充裕度将进一步下降,对股票市场的支撑力度将逐渐下滑,市场很难走出基于资金支撑的估值扩张行情,但由于全球货币扩张的趋势仍然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围资金的吸引力并未减弱;国内房地产市场、债市、储蓄资金也存在特定条件下结构性转移流向股市的触发机制。因而一旦股市形成阶段性强势格局,不排除资金供应超越市场预期的可能性。

从估值来看,2011年估值体系或有结构性调整需求。当前市场估值机构性差异明显,上交所平均市盈率为21.52倍,已进入了历史低值区域,而具有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深交所平均市盈率为44.88倍,处于中值区域,从市净率指标观察也同样体现出中小板和创业板估值所享有的高溢价。2009年以来指数每次反弹,具有行业优势的中小市值股票总是成为资金的首选,导致大盘和中小市值估值差异达到历史新高,预计2011年沪指的低估值已基本封杀了大幅下跌的空间,估值的修复要求有望推升指数走出权重股引领的阶段性行情。

综合上述因素,2011年的A股市场应该是“宽幅震荡,先扬后抑”的一年。基于信贷投放不会明显收紧,物价压力不会加剧的判断,经济上行、通胀缓解周期处于美林投资时钟第二象限,值此“复苏”阶段股票仍为最佳资产类别,预计2011上半年权益市场仍存在较大上行空间,而相对来说,下半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策调控的忌讳变少,不确定性相对增强,行情的启动将有赖于周期性行业的复苏状况。

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产业最“给力”,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大消费产业将获得更多持续增长的空间,那些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并有实际竞争力和业绩支撑的企业,将在中长期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全年来看投资热点将从“消费”逐步过渡到“周期”,一季度看好消费与新兴产业,二季度看好投资品,下半年蓝筹估值的修复有望重获市场青睐。

走出2008年的动荡,跨越2009年的困难,远离2010年的复杂,2011年会是怎么样呢?正如古谚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抵达财富之城,亦并非只有一种投资方式和手段。相信只要谨记股市投资密码——严格遵守投资理念和操作纪律,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持之以恒,就能开启财富之门,通往财富之城。

何诚颖 于元月四日

话题:



0

推荐

何诚颖

何诚颖

61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教授),国内著名金融证券专家,国信证券监事会主席、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 2009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荣获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获世界金融实验室2004年度大奖,被评为2004年中国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2005年、2007年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