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8年发源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疲软,至今仍然影响着全球经济;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带来的需求冲击,使经济增长动力和要素禀赋之间的矛盾提前到来,催生了以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虽影响深远,但长期少有对次贷危机进行贴近市场实操、资料详实、脉络清晰、探究深入的佳作,直到《别了,雷曼兄弟》的问世。

该书的作者李溦供职于巴克莱资本北美资产证券化副董事,领导和参与了超过150亿美元抵押债券以及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设计、定价、对冲以及交易工作。黄小军为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第一副总裁,赵艳洁和李勇也拥有丰富的结构化产品和风控从业经历。亲临业务一线,身临危机其境,使作者团队对次级按揭抵押贷款及其衍生的结构化产品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金融资产去泡沫和投行经营去杠杆过程有切身经历,对投行融资约束和创新需求矛盾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信贷周期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了然于胸,并将其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为线索,娓娓道来。

在作者看来,雷曼破产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流动性危机以及偿付性危机对整个投行体系靠信贷、靠信心支撑运作的根基的冲击:交易对手的纷纷退出、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经纪客户的撤资挤兑、清算银行的资金冻结以及资本市场上投机者利用卖空和其他金融工具对雷曼的致命攻击。更深一层看,是雷曼自身的一系列自埋的苦种和市场不容许其喘息的步步紧逼:次级和次优级贷款及债券、严重缺乏流动性并巨幅缩水的商业不动产贷款及贷款债券存货堆积、对冲失效,会计准则如紧箍咒,信用违约掉期如鬼手掐着雷曼的脖子走。再深一层看,则是雷曼独立投行经营模式的本质缺陷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独立投行超高杠杆、资产负债的严重错配、融资渠道的先天不足以及雷曼铤而走险用自身资产负债表进行高倍博弈的战略决策的结果;最后,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是在宏观信贷周期中的正周期与负周期的判断与战略的失误和令人疑惑不解的政府救市团的袖手旁观。

更重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在近10年的兴衰成败正是此次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泡沫的缩影。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它是始作俑者和华尔街最大的获利者之一,是危机多级杠杆放大的最有力执行者:雷曼股价从1994年到2007年中翻了15倍以上。在泡沫破裂过程中,它是“去杠杆化”及化解危机最强硬的抗争者:在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紧急收购之后使尽全身解数与每日不停下挫的股价做抗争。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它成为“去杠杆化”过程的最大牺牲品,投机者博弈最大的赌注,乃至政治家杀一儆百的历史最大陪葬品。

雷曼的破产更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所导致的一系列的震波远远超出业内人士的预料,彻底将危机从相对局限的某些信贷产品领域扩散到了整个金融体系,并震撼了以信用、信心为基本的整个投行体系本身,同时也扭转了政府时而插手、时而后退、还泥足停顿在对道德风险的迟疑顾虑中的态度。无论是财长保尔森还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从没有公开承认对任由雷曼兄弟破产不加以挽救之决策的“失误”,但是在以后,财政部与美联储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一切代价不限任何手段挽救金融市场的决策不能不说多少来自于对雷曼破产所造成影响的震惊和补救。

读完全书,不免唏嘘。在历史长河中,雷曼事件只是一个小插曲,也许很快就会成为教科书中的只言片语,成为金融学者故纸堆中的案例素材。几年之后,一群雄心勃勃的金融小鲜肉会对已经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屑一顾,但是对于紧跟事态的每一个节奏提心吊胆、惊心动魄、彻夜工作的作者,对于虽然隔岸观火,但对每一个细节孜孜以求、深入探索、悉心求证的笔者,对于至今仍然被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实体经济凋敝、劳动力市场相对过剩中遭受损失的整整一代人来说,雷曼事件是一段记忆的开始,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烙印。希望想了解金融危机来龙去脉的读者能够阅读此书,以便金融从业者交流探讨,以便爱智求真的书友能开卷受益。

话题:



0

推荐

何诚颖

何诚颖

61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教授),国内著名金融证券专家,国信证券监事会主席、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 2009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荣获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获世界金融实验室2004年度大奖,被评为2004年中国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2005年、2007年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