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周发布了一些重要的1月宏观经济数据,主要包括物价数据和外贸数据,体现了2016开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1-2月份的其它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如工业生产、投资、零售等将会到3月份合并公布,在此期间市场只能通过高频数据来追踪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物价数据:货币超发,警惕滞胀

(一)CPI涨幅扩大,食品权重下调

1CPI同比上涨1.8%,涨幅较上个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上涨4.1%,非食品上涨1.2%1CPI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环比上涨2%,非食品环比上涨0.2%

食品价格的上涨是1CPI上涨的主因,而季节性规律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因。今年1月强寒潮天气影响了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加上春节临近,市场需求增加,猪肉价格环比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涨幅扩大。鲜菜、肉禽、水产品、粮食价格分别上涨14.7%10.8%2.7%0.7%,合计影响CPI上涨0.91%;鲜果、蛋价分别下降6.8%3.9%,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5%

不过,就历年情况看,1CPI食品价格环比并不高,04-15年的每年1月食品价格环比平均为2.54%此次食品价格环比上涨低于普遍预期,主要的原因是CPI权重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做出了调整。由于统计局每五年进行一次基期轮换,意味着从16年开始,CPI计算以15年为对比基期,并且CPI权数构成也会做出适当调整。不过食品权重下调是顺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行为,能够使得未来的CPI数据更加准确的捕捉居民端的物价感受,并不会产生明确的高估或低估通胀功效。

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环比上涨0.2%春节因素使得服务需求和服务价格增加,是带动非食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中,旅游、家庭服务、衣着加工服务费、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7%1.9%0.8%0.6%0.3%,同比分别上涨3.7%5.3%3.9%1.7%2.9%,涨幅均较显著。

(二)PPI同比降幅11个月以来首次收窄

1月份,PPI环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环比降幅略有收窄的原因是部分工业行业出厂价格由降转升或降幅缩小。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价格环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本月的上涨0.1%0.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环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本月的持平;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价格环比下降0.7%,比上月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

1月份,PPI同比下降5.3%,降幅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低的影响,事实上,20123月以来PPI涨幅已连续47个月为负。但工业经济弱势格局未变,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出厂价格同比下降仍较大,分别下降19.0%13.5%12.1%6.3%,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2.8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

PPI的回暖的外部因素,一是国际市场回暖,CRB现货工业原料价格指数看,2016年以来该指数出现了逐步回升的走势,126月该指数为 411.89,而去年1217日该指数为399.98,也就是说目前该指数已较去年最低点反弹了近3%二是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对上游原材料领域价格有一定支撑。钢企持续去库存,1月钢材价格持续小幅上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1月,钢材市场库存总量633.68万吨,比上月减少39.55万吨,下降5.87%;港口库存97.45吨,比上月减少11.06吨,下降10.19%

(三)货币超发,警惕滞胀风险

1月信贷创出2.5万亿天量,M1M2增速大幅反弹,尤其M1增速已经接近20%。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的背景下,超发的货币未必会对经济有用,而极有可能推升通胀上行,形成滞胀。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狭义货币M1增速对CPI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从时间看领先半年左右。因此,当前的货币超发,意味着年内通胀或将持续回升,汇率贬值风险增加,这将影响分析师对2016CPI的预测大幅上调。同时,货币超发也意味着加息或降准等货币政策出台的可能性都大幅下调,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延后。CPIPPI的双升,将利好股市近期修复行情,对债市略有压力,但对全年影响有限,不宜过度解读。

二、外贸数据:进出口双降,衰退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16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同比下降6.6%,预期增长3.6%,前值2.3%;进口7375.4亿元,同比下降14.4%,预期增长1.8%,前值下降4.0%。进出口双降,均显著低于市场预期。贸易顺差4062亿元,扩大12.2%,超出预期的+3890.1亿元,前值+3820.5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出口下滑源于全球经济低迷、贸易数据去水分和金融市场动荡

1月出口的下滑,主要源于全球经济低迷。随着货币刺激效应逐步减弱,近期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数据普遍表现不佳,1月欧日制造业PMI明显下滑,美国ISM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在新兴经济普遍困难之际,欧美经济表现不佳进一步拖累了中国出口。其它的主要经济数据也相对不及预期,均显示2016年开年外需并不强劲。

次要原因是,1月出台的对转口贸易价差进行限制等监管虚假贸易的措施,,宏观审慎政策下离岸在岸汇差的收窄,以及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紧张,都对虚假贸易有抑制作用,造成1月的外贸数据去掉了一部分“水分”。

此外,全球金融市场开年以来发生的剧烈动荡,使得资金避险情绪浓厚,也不利于经济主体预期的稳定。此外,出口下滑也显示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进口下滑显示内需依然疲弱

1月进口同比大幅回落,PMI进口分项下滑至1年以来的低位,结合前期经济数据和高频价格数据看,可见1月内需未现起色。

在进口的产品中,主要是原油、煤、钢材等进口量减少,且价格普遍下跌。其中,原油2669.1万吨,减少4.6%,进口均价为每吨1819.4元,下跌36.4%;煤1522.9万吨,减少9.2%,进口均价为每吨305.7元,下跌26.5%;初级形状的塑料200.6万吨,减少9.6%,进口均价为每吨1.02万元,下跌7.9%;钢材92.8万吨,减少19.6%,进口均价为每吨6781.9元,下跌9.3%。由于铁矿石、原油价格下跌,企业预购了大量的原材料,使得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数量在去年11-12月增长了10%,将12月的PMI原材料库存推上了四个月最高。因此前期的进口较多造成了1月的需求疲弱,加上四季度GDP12月工业增加值的下滑,使得企业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从而构成了进口下滑的主因。

(三)衰退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有助央行维稳人民币汇率

在进出口双降的情况下,1月贸易顺差却创历史新高,显示进口低迷更甚于出口。从地区来看,我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分别是1月的第一、第二和第五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大幅降低,同时贸易顺差却在扩大。其中,1月份,我对欧贸易顺差926.9亿元,扩大1.3%;我对美贸易顺差1399.5亿元,扩大6.2%;我对日贸易顺差131亿元,扩大1.4倍。

不过,进出口形势也许并不像1月数据表现的那么悲观。一是因为1月数据受春节效应干扰较大,从季节性规律看,PMI进口、新出口订单在1月也普遍会比较低迷,且今年春节比去年早,1月外贸受到春节因素的影响比去年大。二是1月中国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回升0.5,是20152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回升。因此,更准确的判断还需综合12月数据来考虑。

而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是当前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外汇储备稳定的一道防线,近日周小川行长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具备长期贬值基础,核心原因之一便是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

话题:



0

推荐

何诚颖

何诚颖

61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教授),国内著名金融证券专家,国信证券监事会主席、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 2009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荣获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就奖,获世界金融实验室2004年度大奖,被评为2004年中国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2005年、2007年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

文章